音乐中的音高修正简史如果你身处于20世纪中叶,且是一位走音天王,即使你找到当时最NB的工程师,若想把你的声音拉回到调上来,恐怕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耗时费工不说,效果也不见得理想。 而在这一时期,懂行的歌手一般都是通过添加一点弹簧混响或回声来稍微掩盖一下。 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,歌手们才可以使用多轨道录制人声并应用一些其他效果,如颤音(Tommy James在单曲“Crimson&Clover”中使用过)。 还有约翰·列侬,它对自己的声音非常缺乏自信甚至讨厌,工程师Geoff Emerick就通过把人声接入一个Leslie 音箱,为单曲“Tomorrow Never Knows”创造一种颤音效果。
除了使用这些效果之外,如果一个歌手在整个录音中经常都不在调上,那还真是难以掩饰了,不过这同20世纪的绝大多数事物一样,人声修正技术的解决方案也正处于探索之中。
使用磁带变速
虽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,工程师们才可以通过调整卷盘式磁带录音机来实现原始音调的校正。 而这个过程其实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才在录音棚里逐渐流行起来。它是通过减慢或加速录音素材中的一部分,并使用包含另外那一大部分歌曲的磁带进行拼接来改变音高的。 而另一种方法则是预先减慢磁带录音机的速度,以较低的音调重新录制新的部分,然后再将录音恢复到原始速度。
使用变速音调校正最 的例子之一就是Beatles于 1967年发布的单曲“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”。我们知道这首歌其实并不是一首单独的曲目,而是由制作人George Martin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Geoff Emerick一起用两首歌拼起来的。Beatles以不同的节奏和音高分别录下了这两部分。 然后Emerick通过加快稍慢那一部分的速度,再把两部分的速度和音调匹配好,从而得到最终的歌曲,这在当时 属于相当具有创意的技术流。
数字人声调音时代的到来
Eventide是美国一家 的效果器制造商,使其扬名立万的产品就是世界 款数字效果器Harmonizer H910的问世。 H910发布于1975年,它是一种早期的音调校正装置。不过它的处理能力还是与后来的Auto-Tune相去甚远。 H910只允许用户进行适度的音高校正,尽管当原始音高被彻底改变时会出现数字伪像。因此,按照今天的标准,它的音高校正能力非常有限。多年来,Eventide一直在不同型号的Harmonizer上对音高校正不断改进,但它还是赶不上Auto-Tune。工程师仍然不得不在声道的特定部分进行叠加,以使它们恢复音高。
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,法国乐器公司Publison发布了Infernal Machine 90,这是一种早期的混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采样器。除了改变音高和调谐功能外,Infernal Machine还可以添加延迟和混响,并且将声音进行反向和循环。它在当时可算是功能强大且处于前沿的装置,还允许用户在不影响时值的情况下改变音高。但与Harmonizer相比,Infernal Machine非常稀有且价格昂贵。
基于采样器的音调校正
进入20世纪80年代,采样器的兴起为音调修正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。 Fairlight CMI横空出世,它是一种非常 的数字采样器、合成器和工作站(基本上算是DAW的原型),它于1979年首次发布,在80年 始普及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它让像Peter Gabriel、 Kate Bush,、Trevor Horn等音乐家可以对其中的任何声音采样实施实时音调控制。
Fairlight CMI的真正酷炫之处还在于它能让音乐家、工程师和制作人看到歌曲声音的图示波形 - 就像现代的DAW中那样,用户可以直观地识别出人声音轨偏离音调的情况,然后通过录制一个可替换的好的音准样本将其粘贴一下就好。
而Fairlight的直接竞争对手之一 - 新英格兰数字公司也在其 产品Synclavier II和PMT上采用了这种采样功能。 Synclavier采样器工作站还拥有直接磁盘录制功能,并且是非破坏性的,也就是说你可以随时从头再来。更重要的是,它和Fairlight CMI一样也能将声音显示为波形,允许用户精确定位偏离音调的人声,然后将新录制的声音转录到其中,用调制轮去纠正它。
其他采样器,如Ensoniq Mirage和Akai S1000,它们能为用户提供更高的采样率,允许采样并播放电子音乐歌曲中的人声音高。通常情况下,这些设备用于极端调整人声或其他音色。因此,虽然并不属于典型的能为流行歌曲巧妙地调整音高,但他们肯定有这个能力。
Auto-Tune迈向全球
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。 20世纪90年代初,Pro Tools开始成为专业录音室的标准。 Fairlight CMI和Synclavier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算是 代DAW,但Pro Tools才是 款属于现代的DAW软件。
Pro Tools的前身是于1984年发布的 Sound Designer音频编辑软件,也是Fairlight CMI和Synclavier在录音工作室中比较红的时候。最初,它是由Evan Brooks和Peter Gotcher设计开发的,用于编辑像E-mu Emulator这种采样键盘等采样器上的声音。不过最终两人还是创建了Digidesign公司,并开始构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Pro Tools,它算得上是Logic、Ableton Live、Acid Pro和其他DAW的真正前身。而在Pro Tools上,音调校正将得到彻底颠覆。
1997年,Antares Audio Technologies发布了Auto-Tune。这款Pro Tools插件是由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前雇员Andy Hildebrand开发出来的,他曾在这家石油巨头公司从事过绘制地震勘探数据的工作。不过人们对该软件的态度可以说是喜恶参半,但Auto-Tune的 优势就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轻松、快速的方式调整人声。而一年后,它的应用就出现在“雪儿”的大热舞曲“Believe”中。虽然歌曲的制作人是将其用于特殊的人声美化效果,但Auto-Tune通常用于对流行歌曲人声的音高校正还是毫无疑问的。原本被设计成在听觉上不被引起注意的东西,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很容易辨认的主动型特殊效果。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Auto-Tune的 用户T-Pain,虽然T-Pain因为在2005年为Hip-Hop和R&B音乐制作推广Auto-Tune而获得了很多荣誉,但他自己也将Jennifer Lopez的歌曲“If You Had My Love”的The Darkchild混音归功于他对该插件的态度。T-Pain不仅仅促进了这种音乐审美的蓬勃发展,而且使Auto-Tune成为了重要的人声肌理制作工具,变成了能为他的歌曲提供充满灵感的数字神器。这激发了从Nikki Minaj到Kanye West等一大批效仿者。不过,他在2008年发布的专辑《808s & Heartbreak》中也有点使用过度了。
如今,在Auto-Tune推出二十多年以后,它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了。印度宝莱坞的歌手用;加勒比地区的艺术家也用;亚洲的韩流也用,试想韩国流行歌手不使用音调校正的话,那还真是有点令人惊讶!(笔者认为原作者此处并非贬义,而是说韩国流行音乐中在某一阶段所呈现的一种明显趋势)。不过,Auto-Tune仍然会经常用于为走音的人声提供简单方便的音准校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