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中的音高修正簡史如果你身處於20世紀中葉,且是一位走音天王,即使你找到當時最NB的工程師,若想把你的聲音拉回到調上來,恐怕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耗時費工不說,效果也不見得理想。 而在這一時期,懂行的歌手一般都是通過添加一點彈簧混響或回聲來稍微掩蓋一下。 而直到20世紀60年代,歌手們才可以使用多軌道錄製人聲並應用一些其他效果,如顫音(Tommy James在單曲“Crimson&Clover”中使用過)。 還有約翰·列儂,它對自己的聲音非常缺乏自信甚至討厭,工程師Geoff Emerick就通過把人聲接入一個Leslie 音箱,為單曲“Tomorrow Never Knows”創造一種顫音效果。
除了使用這些效果之外,如果一個歌手在整個錄音中經常都不在調上,那還真是難以掩飾了,不過這同20世紀的絕大多數事物一樣,人聲修正技術的解決方案也正處於探索之中。
使用磁帶變速
雖說直到20世紀40年代,工程師們才可以通過調整卷盤式磁帶錄音機來實現原始音調的校正。 而這個過程其實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才在錄音棚里逐漸流行起來。它是通過減慢或加速錄音素材中的一部分,並使用包含另外那一大部分歌曲的磁帶進行拼接來改變音高的。 而另一種方法則是預先減慢磁帶錄音機的速度,以較低的音調重新錄製新的部分,然後再將錄音恢復到原始速度。
使用變速音調校正最 的例子之一就是Beatles于 1967年發布的單曲“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”。我們知道這首歌其實並不是一首單獨的曲目,而是由製作人George Martin和具有創新精神的工程師Geoff Emerick一起用兩首歌拼起來的。Beatles以不同的節奏和音高分別錄下了這兩部分。 然後Emerick通過加快稍慢那一部分的速度,再把兩部分的速度和音調匹配好,從而得到最終的歌曲,這在當時 屬於相當具有創意的技術流。
數字人聲調音時代的到來
Eventide是美國一家 的效果器製造商,使其揚名立萬的產品就是世界 款數字效果器Harmonizer H910的問世。 H910發布于1975年,它是一種早期的音調校正裝置。不過它的處理能力還是與後來的Auto-Tune相去甚遠。 H910只允許用戶進行適度的音高校正,儘管當原始音高被徹底改變時會出現數字偽像。因此,按照今天的標準,它的音高校正能力非常有限。多年來,Eventide一直在不同型號的Harmonizer上對音高校正不斷改進,但它還是趕不上Auto-Tune。工程師仍然不得不在聲道的特定部分進行疊加,以使它們恢復音高。
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,法國樂器公司Publison發布了Infernal Machine 90,這是一種早期的混合數字信號處理器和采樣器。除了改變音高和調諧功能外,Infernal Machine還可以添加延遲和混響,並且將聲音進行反向和循環。它在當時可算是功能強大且處於前沿的裝置,還允許用戶在不影響時值的情況下改變音高。但與Harmonizer相比,Infernal Machine非常稀有且價格昂貴。
基於采樣器的音調校正
進入20世紀80年代,采樣器的興起為音調修正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。 Fairlight CMI橫空出世,它是一種非常 的數字采樣器、合成器和工作站(基本上算是DAW的原型),它于1979年首次發布,在80年 始普及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,它讓像Peter Gabriel、 Kate Bush,、Trevor Horn等音樂家可以對其中的任何聲音采樣實施實時音調控制。
Fairlight CMI的真正酷炫之處還在於它能讓音樂家、工程師和製作人看到歌曲聲音的圖示波形 - 就像現代的DAW中那樣,用戶可以直觀地識別出人聲音軌偏離音調的情況,然後通過錄製一個可替換的好的音准樣本將其粘貼一下就好。
而Fairlight的直接競爭對手之一 - 新英格蘭數字公司也在其 產品Synclavier II和PMT上採用了這種采樣功能。 Synclavier采樣器工作站還擁有直接磁盤錄製功能,並且是非破坏性的,也就是說你可以隨時從頭再來。更重要的是,它和Fairlight CMI一樣也能將聲音顯示為波形,允許用戶精確定位偏離音調的人聲,然後將新錄製的聲音轉錄到其中,用調製輪去糾正它。
其他采樣器,如Ensoniq Mirage和Akai S1000,它們能為用戶提供更高的采樣率,允許采樣並播放電子音樂歌曲中的人聲音高。通常情況下,這些設備用於極端調整人聲或其他音色。因此,雖然並不屬於典型的能為流行歌曲巧妙地調整音高,但他們肯定有這個能力。
Auto-Tune邁向全球
所有這一切都促使我們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。 20世紀90年代初,Pro Tools開始成為專業錄音室的標準。 Fairlight CMI和Synclavier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算是 代DAW,但Pro Tools纔是 款屬於現代的DAW軟件。
Pro Tools的前身是于1984年發布的 Sound Designer音頻編輯軟件,也是Fairlight CMI和Synclavier在錄音工作室中比較紅的時候。最初,它是由Evan Brooks和Peter Gotcher設計開發的,用於編輯像E-mu Emulator這種采樣鍵盤等采樣器上的聲音。不過最終兩人還是創建了Digidesign公司,並開始構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Pro Tools,它算得上是Logic、Ableton Live、Acid Pro和其他DAW的真正前身。而在Pro Tools上,音調校正將得到徹底顛覆。
1997年,Antares Audio Technologies發布了Auto-Tune。這款Pro Tools插件是由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前僱員Andy Hildebrand開發出來的,他曾在這家石油巨頭公司從事過繪製地震勘探數據的工作。不過人們對該軟件的態度可以說是喜惡參半,但Auto-Tune的 優勢就是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輕鬆、快速的方式調整人聲。而一年後,它的應用就出現在“雪儿”的大熱舞曲“Believe”中。雖然歌曲的製作人是將其用於特殊的人聲美化效果,但Auto-Tune通常用於對流行歌曲人聲的音高校正還是毫無疑問的。原本被設計成在聽覺上不被引起注意的東西,現在卻變成了一種很容易辨認的主動型特殊效果。
說到這裡,就不得不提到Auto-Tune的 用戶T-Pain,雖然T-Pain因為在2005年為Hip-Hop和R&B音樂製作推廣Auto-Tune而獲得了很多榮譽,但他自己也將Jennifer Lopez的歌曲“If You Had My Love”的The Darkchild混音歸功于他對該插件的態度。T-Pain不僅僅促進了這種音樂審美的蓬勃發展,而且使Auto-Tune成為了重要的人聲肌理製作工具,變成了能為他的歌曲提供充滿靈感的數字神器。這激發了從Nikki Minaj到Kanye West等一大批效仿者。不過,他在2008年發布的專輯《808s & Heartbreak》中也有點使用過度了。
如今,在Auto-Tune推出二十多年以後,它的身影已經無處不在了。印度寶萊塢的歌手用;加勒比地區的藝朮家也用;亞洲的韓流也用,試想韓國流行歌手不使用音調校正的話,那還真是有點令人驚訝!(筆者認為原作者此處並非貶義,而是說韓國流行音樂中在某一階段所呈現的一種明顯趨勢)。不過,Auto-Tune仍然會經常用於為走音的人聲提供簡單方便的音准校正。